时间:2022-09-29 22:31:46 | 浏览:442
武汉小吃米当家
圆子上的珍珠,饭碗里的C位
说起武汉小吃,最有名的是热干面,这一度误导了我的大学陕西同学,他以为武汉是少有以面食为主的南方城市。
直到他第一次进食堂,主食只有米饭?想吃面条包子只能去校外堕落街。
北方吃米饭确实不如南方勤快,不像武汉,一日三餐离不开米。
过早有宽粉、细粉、豆皮、烧麦,还有碳水叠加的糯米包油条、糯米鸡,扎实怼饱,再冲一碗热乎的蛋酒(又是糯米食),真是虚浮。
遇到炕米粑粑的摊子,更是香得走不动路,炭火正旺的铁锅里一点油不给,纯白米浆倒出椭圆形,焦香扑鼻一对折,带着淡淡米酒香气。
中午晚上的正餐,那就更不谈了,要是不搞一碗白米饭,再好的菜都不香了。
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靠着江汉平原鱼米乡,武汉人自古就是吃米的行家。
小时候去嫁嫁屋里拜年,她都会从铁饼干盒里抓一把米泡或炒米,加上白砂糖用开水一冲,“伢嘞,吃啊。”
一般这个时候我只会象征性吃半碗,留着肚子吃年饭桌子上面的硬菜:粉蒸肉。
大米混合糯米炒至金黄,磨成粉子混合腐乳汁裹在五花肉上一蒸,吸满了油脂的粉子拌饭都能吃两碗。
蒸、煮、炒、炸、炕,武汉人把米吃出了花样,可做主食,可做配角,还能做成小零食。
武汉伢接触最早的膨化食品“落口消”就是大米制品,外形像一根中空的米棒棒,放到嘴里一抿就化了。
这东西湖北叫法挺多,比如落果消、萝卜消、泡果、米棍……北方常见黄色的落口消,那是玉米粉做的。
比起吃,更有趣的是看那台像拖拉机发动机的机器,一边轰鸣一边吐出各种形状的落口消。
从上到下依次:落口消、团子、芝麻发糕
大米、糯米磨成粉,中间点缀一点红糖,就成了冬天街头最热乎的小吃顶顶糕。圆柱形小格子现蒸,甜蜜红糖融化于清新米香,摸起来烫手,吃起来暖心。
还有用两片竹筒夹住的竹筒糕,一蒸一大锅,用蘸水竹片取出一根冰棒形状的糯米棍,蘸上芝麻白砂糖,甜蜜蜜糊一嘴。
过年吃的糯米糍粑,刚拿出来硬得像砖,吃之前用水泡软,烤着吃或者丢进豆丝一起煮着吃都很美味。
编辑部仙桃小伙伴说,他们老家过年会吃一种叫“团子”(读作:tán子)的米制小吃,用碎米粒、肉丁、干子、蔬菜做内馅,包裹上半熟的大米粉,搓成网球大小的米团,可以从初一放到十五保存很久,想吃随时上锅蒸。
办公室小伙伴应和:“对对对,我还吃过红糖馅的。”
what?我竟对这种食物完全没印象,拼命回忆,只想起儿时的黑暗料理之王,老家黄陂的虾鲊。
新鲜河虾腌制十来天,味道浓郁到不能呼吸,配上米粉一起炒,大米碎末裹上虾味,价格低廉的碳水碎米沾了蛋白质的光,闻起来臭吃起来香,老家人最喜欢。
九省通衢的武汉是全国有名的大米周转市场,曾经“江南四大米市”就有一个武汉,流通过程产生的碎米,成为了武汉小吃的底层原料,比如粉蒸肉、榨辣椒。
各地的米、各地的人在这里相遇碰撞,各地吃米的风味风俗也在武汉杂糅开花。
豆腐脑有甜咸之争,关于大米饭,武汉人也各有所爱。
还记得小时候妈妈上班,爸爸懒得弄饭总带我走街串巷吃盒饭。我对那个用一个大甑子装的饭印象深刻。
可以无限续,细长状,颗粒分明。干燥得一嚼起来嘴巴里面的水分都被吸干,哽喉咙,但是特别下饭。
颗粒分明,有嚼劲不腻人,是武汉人评判一碗米饭是否到位的标准,有小伙伴回忆,小时候家长忙,吃百家饭,一看到哪家是高压锅煮饭就皱眉头,这样一打米的形都没有了,黏糊糊的还是饭吗?
那时武汉街头的盒饭、小餐馆,包括学校食堂用这种米的居多,一铲就是一块,饭勺上绝不会黏上饭粒。
后来才知道,这种米叫籼米,湖北产的大米主要是籼米,来自监利,京山,枝江,潜江,荆州,仙桃等地方,围着江汉平原画了一个圈。
籼米粘性小,口感稍硬,是炒花饭的绝佳原料,武汉炒饭做出了名的馆子用的都是籼米。
民意三路的粒粒香花饭,要把米浆完全煮出来,捞出来沥干后,再用木甑子蒸熟,蒸到“放在手上捏一下,不碎且富有弹性”,才能下锅开炒。
二七路的“开心麻辣烫”,大众点评上菜品排第一的是一碗炒花饭,朴素到除了鸡蛋和香葱,没有任何别的配料,放了一整晚的隔夜饭炒出来米粒劲道,蛋丝金黄,带着浓浓猪油香。
后来物流更方便,北方粳米南下,武汉超市、菜场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东北大米、珍珠米,和武汉人常吃的籼米不一样,它椭圆形,黏性大,煮的饭口感软糯。
武汉老杆钟爱的“鱼头泡饭”,都是搞一袋粳米当面现煮,鱼头吃完,饭也刚好听头,舀出鱼汤淋在饭上,瞬间吸满汤汁,真香。
从原来的籼米,到现在各种各样的东北大米、珍珠米等粳米,武汉人吃的米也一直在升级。
记得小时候帮屋里买米,都是在超大一个编织袋里面打米,现在超市里很多包装精美、价格昂贵的米,甚至成了拜年时候送的礼品。
前段时间姨妈送来一盒米,名字很霸气:彦之道·上品1号,卖259块一斤,我也是菜场超市见过世面的人,但这种高级的黑金包装的我还是第一次见。
这种米是由“世界米王”之称的日本越光稻培植而成。以米颗粒均匀、饱满、胶质浓厚、色泽晶莹透亮而著称,不用配菜,白口吃都很美味。
2007年的时候,中粮集团首次进口了越光米,当时卖99一斤被称为“天价大米”,没想到在北京和上海被瞬间买光。
细看这款彦之道·上品1号的产地,产自与北海道纬度相同、气候相似的北纬42.5度,吉林·延边·和龙,世界长寿之乡。
长白山下,火山岩黑土之上,零污染的天池活水灌溉,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,和微量元素,嗯,听起来营养就很丰富。
都说东北的大米好吃,一是因为气候,昼夜温差大,支链淀粉含量高;二是水土,长白山水质好,土地有机物质和矿物质含量丰富。
像这样生长在东北的大米,一年只成熟一季,超长的日照和生长周期,保障了充足的营养和饱满的外形,小碎米、不完善颗粒、黄粒米的含量都是0,颗颗都是“尖子生”。
迫不及待煮了一电饭煲尝尝,是粳米独有的软糯,每一颗都油光可鉴,却不粘牙,嚼起来有一点Q弹。
嫁嫁说:“都冇弄么菜咧。”
我切开一颗咸鸭蛋,淋上一点酱油,好米果然不用配什么大菜就很香很好吃了。“嫁嫁,大年30年夜饭就煮这个米咧。”
///
年关将至,武汉人最热衷的民间团体活动“吃年饭”越来越多,上周趁着跨年,家族第一场年饭,3个长辈搞了2瓶白云边。
老特伯伯们喝好了的标准比较统一:“老婆,帮我添碗饭,莫添多了啊,一两半。”
彼时餐桌上已经没什么菜了,只见一个伯伯泡菜薹汤,一个叔叔泡藕汤,就着几颗花生米,呼啦啦干掉一碗饭,再燃点一根黄鹤楼,似神仙呐。
想着减肥没有吃饭的我一哈看饿了。年饭年饭,有菜有饭,吃到最后菜差不多了,这一碗大米饭泡进藕汤,才算吃了年饭,过了年。
武汉,一座英雄城市;荆楚,一城英雄人物。从武昌起义,到阳夏之役,在北伐战争“护法救国”,到抗日战争揭开中国反法西斯斗争的光辉一页,武汉历经战火硝烟而愈发坚强。疫情初至,武汉果断封城,无私无畏的武汉人民彰显国人担当。去年,武汉经济快速回暖,重
武汉周边都是小城市,经济太差,武汉压力太大,这就是武汉的担当堂堂一个黄冈市,市区黄州区去年的GDP竟然只有301.6亿元,远低于麻城市的410.25亿元,比武穴市也低了46个亿!黄冈至今还是一个单市区地级市,市区不强,导致整个黄冈一直没有发
12月16日上午,政协汉阳区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无记名投票、等额选举的方式,选举陈革鸿为政协武汉市汉阳区第十六届委员会主席,陈彩凤、郭丽纯、李文洲、张明东为政协武汉市汉阳区第十六届委员会副主席,郭丽纯为政协武汉市汉阳区第十六届委员会秘
武汉市汉阳区2021年目标巩固工程设计建造产业优势支持中铁十一局第二总部、中南科研设计中心、省交投实业总部等项目建设,整体提升南部四新新城总部区环境和服务功能,加快推进九州通健康城建设,新引进大健康产业项目20个,以恒信德龙等龙头企业为引领
这里是刘小顺的旅行和生活研究所。武汉,位于我国的华中地区,是湖北省的省会,简称“汉”,别称江城,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优越的自身条件,使得武汉最近这些年的发展速度让大家都有目共睹。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、长江中游,长江及最大支流汉江在城中交汇,形
(上图中间高楼就是武汉著名的高楼“平头哥”绿地中心,它位于武昌长江畔,其设计是666米的中国第一高楼,因为航空限高被迫降到475米而封顶)中新社武汉2022年9月20日电发文称:武汉、鄂州、黄石、黄冈(以下简称“武鄂黄黄”)四市20日签署推
(上图:武汉江江畔的丁字坝,它是一段伸入江水中的堤,呈“丁字形”,可以减轻江水对大堤的冲击,延长江堤的使用寿命和抗潮防汛的强度。)近日的武汉城市圈被调整为武汉都市圈后,引发了各界的热议。武汉城市圈的概念最早是由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俞正声在20
湖北日报讯(记者严芳婷)9月23日,武汉市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重点示范项目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,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武汉市正扎实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武汉先行示范区建设,与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建设相互促进、相得益彰。今年8月,《“十四五
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(记者谭德磊 通讯员张易博)9月23日,长江日报记者从全市召开的清廉武汉建设工作调度会上获悉,我市将坚持问题导向,围绕重点任务和短板弱项,进一步完善清廉武汉建设协调推进机制,依托清廉武汉七大载体建设,精准发力,推动清廉
金秋9月,气温由暑转凉,一批建筑工地也迎来了建设的黄金期。近日,在武汉市东湖高新区,记者了解到,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承建的佛祖岭还建房项目抢抓降温的有利条件,加快施工建设,近日该项目主体结构实现全面封顶,正式转入装饰装修阶段。佛祖岭还建房项目
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9月23日讯(通讯员李琼)9月23日,武汉市卫健委发出公告宣布:2022年“武汉英才”计划培育支持专项医疗卫生领域人才申报即日启动,面向全市各医疗卫生机构选拔100名“武汉英才”。这100名“武汉英才”,将在武汉地区医疗
大城崛起,一鸣惊人,霓虹灯火,人世繁华。武汉,一座现代与古典并存的城市,它因大江而浩浩荡荡,因大湖而情意绵绵,古老的历史于这里展开一幅漫长而又厚重的画卷。画卷之上,城市的每一个建筑都是一个文化符号,城市的每一块砖瓦都是历史留下来的印迹。有人
2021年,外媒眼中的武汉到底是什么样子?海外朋友圈里,哪些武汉元素火了?12月28日、29日《参考消息》连续两天聚焦武汉分别刊发了《2021,外媒眼中的武汉》《海外朋友圈里的武汉:满城的烟火,与现代都市交织》两个整版解读这一年惊艳世界的武
相信大部分选择留在武汉工作的小伙伴,最初的想法都差不多。要么是因为家在湖北,留在武汉工作想离家近一点;要么是因为在武汉上大学的原因,渐渐地习惯了武汉的生活。作为一个黄石阳新人,从老家到武汉也就一个小时左右到车程。从上大学到工作,在武汉待了十
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(记者黄哲 吴婕)截至2021年11月底,武汉市在境外社交媒体平台上已开通12个外宣账号,累计粉丝数突破270万,覆盖5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亿人次,获外交部华春莹、赵立坚,日本纪录片导演竹内亮等一批海内外知名人士关注。